藥劑科

流感知多少?正確認識抗生素與抗病毒藥物

164    
TAGS

隨著流感季節的來臨,「你打了沒?」成為最近很夯的問候語,不管是「左流右新」或「左流右肺」,疾管署根據國外團隊針對在2022-2023年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的分析研究結果:「發生局部和全身症狀的比例,同時打兩種疫苗跟只打新冠疫苗相似」,因此可以同時施打讓你一次輕鬆獲得兩種保護力。「左流右肺」則是指流感疫苗加肺炎鏈球菌疫苗,在流感季與新冠肺炎雙重夾擊下,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預防原發性與續發性細菌感染。

什麼是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傳染力強,可能造成重症或死亡,又可稱作「季節性流感」。而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數十年來的使用歷史已證明其安全性,但因流感病毒變異非常迅速,故每年均建議接種流感疫苗。

流感傳播快速,主要透過飛沫傳播,當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病毒會散佈在空氣中,周圍的人容易受到感染。感染後引起的症狀主要包括高燒、頭痛、肌肉酸痛、疲倦、流鼻水、喉嚨痛及咳嗽等,有部分患者會伴隨有噁心、嘔吐以及腹瀉等腸胃道症狀,產生併發症時可能導致死亡。最常見併發症像細菌性肺炎,其他還可能併發腦炎、心肌炎等。長者、幼童、孕婦與慢性病患者是重症與死亡的高風險族群,也因此特別需要施打疫苗。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具有高度的傳染性,通常在秋冬季節容易流行。它與普通感冒不同,雖然症狀類似,但流感的症狀通常較為劇烈,並伴隨高燒、全身無力等不適。

抗生素無效對抗流感病毒
許多人一旦出現發燒、喉嚨痛等症狀,可能會自行服用抗生素,希望能快速緩解症狀。然而,抗生素是用來對抗細菌感染的,對於由病毒引起的流感無效。濫用抗生素可能導致抗藥性,讓未來真正需要抗生素治療的細菌感染無法有效控制。因此,面對流感,應謹記抗生素「四不一要」原則中的「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並讓專業醫療人員診斷後,再依病情接受適當的治療建議。

抗生素四不一要使用原則
1.「要遵照醫囑使用」:抗生素的療程應按醫生的指示完整服用,這是確保治療成功的重要步驟。即使症狀緩解,也應繼續服藥至療程結束,以確保所有細菌被徹底消滅,避免復發及抗藥性問題。

2.「不要隨便停藥」:抗生素使用需依醫生處方的劑量和用藥時間,切勿自行調整劑量或提前停藥。隨意停藥或改變劑量可能導致治療失敗,甚至使細菌產生抗藥性。

3.「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來吃及不主動要求抗生素」:抗生素只對細菌感染有效,對病毒性感冒或流感無效,因此不應隨便自行購買或主動要求抗生素。細菌性感染如肺炎、尿道感染、細菌性腦膜炎、扁桃腺炎等才需要抗生素治療,或用於術後感染的預防。反之,病毒性感染如普通感冒、流感、鼻竇炎等,抗生素對其無效。隨意使用抗生素不僅無助於治療,還可能導致抗藥性,使未來的治療更加困難。

4.「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要將自己的抗生素分給他人,也不要服用他人分享的抗生素。即使症狀相似,不同感染可能需要不同種類的抗生素,錯誤使用藥物不僅無法治病,還會增加抗藥性風險。

抗病毒藥物:專為流感設計的治療選項
抗病毒藥物則是針對病毒感染設計的,能抑制病毒的增殖,幫助身體更快恢復健康。以流感病毒為例,抗病毒藥物如克流感(Oseltamivir)和瑞樂沙(Zanamivir)能在病情初期有效控制病毒的複製速度,縮短病程並降低併發症的風險。然而,抗病毒藥物的有效性取決於治療的時機,通常在症狀出現的48小時內服用效果最佳。不同於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只針對特定病毒有效,因此應依醫生指示選用,避免自行服用不適合的藥物。

流感疫苗:預防流感的第一道防線
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的首要措施。每年注射疫苗不僅能減少感染機會,也能降低因流感引發重症的風險。流感疫苗能激活免疫系統對流感病毒的防禦能力,即使無法完全避免感染,也能減輕症狀的嚴重程度,進而保護自身及周圍人群。

正確認識抗生素與抗病毒藥物與預防
抗生素與抗病毒藥物的誤用和濫用會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例如,許多人誤將抗生素當作「萬用治療」來對抗感冒或流感,但這類病毒引起的疾病並不會因抗生素而改善。濫用抗生素不僅浪費資源,還會使細菌抗藥性加劇,未來若感染真正需要抗生素的細菌性疾病,治療效果將大大減弱。
因此,正確區分抗生素與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情境非常重要。抗生素僅用於細菌感染,而抗病毒藥物則適用於病毒感染。服用前應先諮詢專業醫療人員,確認病因並取得正確治療建議。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如勤洗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也能有效減少流感的傳播。最重要的是,每年接種流感疫苗,對個人及社會健康都有長遠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