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傳道
基督教宣教歷史將醫療傳道稱為「路加之門」,路加是基督教新約聖經〈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作者,本身是一名醫生,在傳教史上極有貢獻。
將「醫療傳道」稱為「路加之門」,就是在說明「醫療服務」是透過醫療做為媒介,讓人因為醫療的服務認識福音、得着拯救的一種宣教方式。
翻開台灣長老教會的教會歷史,等於就是在看醫療傳道的宣教史。因為台灣早期的宣教師,無論是南部最早的馬雅各醫師,或北部最早的馬偕牧師,都是以「醫療服務」來宣揚福音。
北部最早的宣教師馬偕,他最為人知的圖像,就是在路旁、在廟前為人拔牙齒,他雖然不是一位醫師,但是他倡導公共衛生,減少傳染性蚊蟲的繁殖,並免費分發虐疾特效藥-金雞納霜,當時被稱為「馬偕的白藥水」。在他所設立的醫館裡面,有來自當時商行的家庭醫師為病人看診;其中林格醫師發現「肺胵蟲」病例(Lung distoma)而揚名世界。
馬偕博士他們所從事的醫療服務,不但在當時醫治了無數的民眾,其一百多年來仍繼續不斷為台灣這塊土地,做出重要的貢獻。
世界衛生組織W. H.O. 指出:健康不只是沒有疾病或虛弱,健康乃是肉體的、精神的、社會的生命都健全之完美狀態(Health,a state of optimal physical、mental、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and infirmity.)。基督教醫院努力的目標,就是對於人們心理、靈性的問題有更多的關心,許多無法用醫療處理的問題,在心理與靈性照顧的努力下,會有非常不一樣的結果。
聖經馬太福音25:31~46:記載:「在人子作王、天使跟他一起來臨的時候,他要坐在榮耀的寶座上;地上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分為兩群,好像牧羊人從山羊中把綿羊分別出來一樣。他要把綿羊放在右邊,山羊放在左邊。然後,王要對在他右邊的人說:『蒙我父親賜福的人哪,你們來吧!來承受從創世以來就為你們預備的國度。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我坐牢,你們來探望我。』
在這個經文我們看到關懷的三種層次,「我害病,你們照顧我;我坐牢,你們來探望我」是最高的一種層次,因為這種關懷不是用身外之物可以解決,而是必須用你「自己」與對方同在。因此,以關懷的角度來看,對於處在疾病的痛苦或生死掙扎的邊緣,給予積極的關懷,是教會當仁不讓的任務。
許多宣教師,他們到宣教地區,常常是一面宣教,一面做醫療工作。常常有人教會醫院從事醫療工作,是期待以醫療作為傳福音的橋樑,醫療工作似乎只是宣教的工具,這樣的看法並不十分正確,因為上帝關心人類心靈的救贖,祂同時也關心人類肉體的救贖。醫療本身即是上帝拯救的一部分。
舊約以賽亞書卅五章第5-6節即指出:彌賽亞來時,祂要讓瞎眼能看見, 耳聾能聽見,跛腳能像鹿跳躍,啞巴能唱歌。意即醫治是「彌賽亞的記號」,因此,教會醫院從事醫療,正是透過醫療專業人員與上帝同工,對人類施行拯救的作為。
馬太福音四章23節記載:「耶穌走遍加利利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耶穌不止講「抽象」的天國福音;也從事實際醫治的工作。
我們由聖經看到耶穌的傳道生涯,他關心人的靈魂得救,他也關心人們生活上其他的需求,譬如說:五餅二魚的故事,當人們專心聽道,已經接近黃昏,耶穌吩咐他的門徒:「給他們吃吧」。
耶穌的醫療別具特色,馬太福音八章1-4節所記載長大麻瘋的病人故事即是很好的範例。經文中所記載麻瘋病患的生命光景,是處在身、心、靈皆嚴重殘缺的景況。
耶穌在醫治過程中,我們可看到祂體貼、細膩地顧及到麻瘋病人身、心、靈各種層次的痛苦:
身體方面,祂潔淨大麻瘋,讓病患身體得著醫治,這對長期被病痛所苦的當事人而言,不但身體頓覺輕鬆,內心必定也有如釋重負的喜悅。
心理方面,祂伸手觸摸病患,按當時律法規定,一般人如果讓麻瘋病人走近自己六呎的距離之內,律法就可控訴這個人犯了可怕的不潔之罪,但是耶穌伸手觸摸麻瘋病人,意在表達對麻瘋病人的接納與關懷,宣示病患人際關係即將恢復,能夠重新進入社會過著正常的生活。
心靈(靈性)方面,耶穌吩咐麻瘋患者直接去見祭司,這是宗教的禮儀,宣告人神關係的恢復,往後可以正當地加入敬拜的行列。對麻瘋患者而言,這是進入一種極特別的「高峰經驗」。
耶穌醫治麻瘋患者的故事,說明了耶穌的醫療不是普通的醫療,他醫療的目的是讓人與自己合好,與別人合好,也與上帝合好。
本院創設的宗旨,是要以基督救世之博愛精神,使患者肉體、精神、心靈都得到完整的醫治(Total Healing),以達成醫療傳道的使命。
院牧部是一群受過神學、心理學及輔導專業訓練的人員所組成的團隊,院牧人員本著醫院創設之宗旨,與醫護人員密切合作,共同為患者服務,一方面致力於病患心理、靈性的關懷,以落實醫院全人關懷的設立宗旨;一方面代表醫院關懷員工的信仰、工作、生活,以組織具備醫療傳道精神的醫療團隊。
本院為教會醫院,設立的目標是期待透過優質的醫療服務,積極提供病友、家 屬及弱勢族群全人照顧與關懷,以彰顯上帝憐恤世人之慈愛精神,完成醫療傳道的使命。因此,院牧部在團隊運作的過程,積極扮演輔助的角色,以達成醫療傳道使命。例如:參與新進員工面試,協助選擇具備服侍精神的員工;參加各種委員會,提供符合信仰精神的建議,以執守關懷弱勢族群、善盡社會責任的核心價值;推展馬偕美德計劃,以提昇員工對基督信仰的認同。
人在病痛的時候,不只肉體經歷痛苦,心理也常因經濟壓力、社會關係疏離、身體變異、生活重新適應等因素而感到不安;甚至疾病也會讓人衍生對死亡恐懼、感到人生無意義、絕望等複雜的心靈困擾。因此,教會醫院的特色之一,就是透過醫療團隊密切合作,積極關懷病患在病痛當中所面臨的各種困難與痛苦,並遵循耶穌基督「愛人如己」的教誨,使病患及家屬無論肉體、精神、心靈各個層面,都獲得完整的醫治。
醫療工作的職分是非常神聖的,醫療團隊是上帝救贖人類的助手,但非常可惜的是,因為社會環境的變遷,醫療環境的惡劣,以及民眾意識的改變,迫使醫療任務變得有非常辛苦與艱難。因此,醫療服務成為一種長期處於高壓力的工作,醫院要期待達成身、心、靈全人醫治的目標,則執行醫療工作最重要的成員,必須先得著好的照顧,先擁有身、心、靈的健康。
院牧部同仁平時藉由各種團體成長活動、生命成長小組、馬偕活力營的進行,培養醫院員工靈性增長,使其與自己、與人、與神、與環境皆有合諧的關係,能持續且熱忱地投入於醫療照護;同時,也藉助活動為團隊注入關懷、溫暖的氣氛,使因工作忙碌而身心俱疲之院內員工重新得力。
醫學中心擔負教學醫院的重要責任,因此,各種不同職系的單位,都接受各界委託,承擔教學、代訓的工作。院牧人員的專業在於臨床照護的工作,故為教會傳道人員、神學生及相關輔導專業機構人員辦理「牧會關顧臨床教育」(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訓練,成為院牧部每年重要的工作。
牧關臨床教育簡稱C.P.E.,是結合神學、倫理學、心理學、醫學、社會學、輔導理論與技巧的一門臨床教育,教導學員藉著直接與病人的接觸,學習如何幫助『身、心、靈』陷於危機痛苦中掙扎的病人和家屬,以增進其具有處理危機和有效的輔導能力,並學習自我認識、自我察知、自我肯定等智能。受訓期滿,成績合乎規定者,會協助取得台灣教牧關顧協會(T.A.P.C.)結業證書。
醫院是教會肢體的一部分,接受教會監督完成醫療傳道工作,也肩負支援教會各種聖工的責任。院牧部通常扮演醫院與教會互動的窗口,負責推展醫院與教會各項合作關係的活動,維繫教會與醫院之密切關係,使教會永遠是支持醫院從事醫療傳道工作的最大後盾。
醫院進展過程所衍生的歷史文物,是延續信仰精神的重要資產與教材,院牧部被託付隨時協助醫院整理並保存珍貴文獻的責任,並不時喚起院內同仁由歷史事件學習馬偕精神,使「寧願燒盡,不願鏽壞」的精神能持續發揚。1999年協助醫院籌設院史館,即為積極保留醫院無形資產的具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