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肝膽科

胃食道逆流也會致癌! 淺談巴瑞氏食道病變及胃鏡食道燒灼術

台東馬偕胃腸肝膽科鄭羣翰醫師 1630    
TAGS

  林先生,41歲上班族,沒有抽菸、酗酒或嚼檳榔的習慣,由於工作繁忙、長時間面臨高壓力,飲食習慣不規律,因而經常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最近,由於上腹部疼痛的加劇,他決定就醫並接受了胃鏡檢查。發現食道與胃的交會處,不僅有食道潰瘍,還出現了”鮭魚色斑”變化,切片證實為”巴瑞氏食道病變”合併分化不良。醫師解釋了這是一種癌前病變,幸運的是現在健保已通過”食道燒灼術”治療,結合藥物控制,目前症狀已好轉,追蹤胃鏡檢查病變也被完整消除。


  台灣國內,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正逐年上升,這主要歸因於飲食習慣、壓力、生活規律性等多因素。許多相關的症狀都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也常因此就醫求治。然而,雖然「胃食道逆流」的名稱廣為人知,很多人卻不知道它可能引發的「巴瑞氏食道病變」,以及可能演變為食道癌的風險。


  在東方族群,約有0.8-6.2%的胃食道逆流患者會發展成巴瑞氏食道病變。巴瑞氏食道病變,主要原因是慢性胃食道逆流,導致食道受到胃酸的反覆刺激,進而引起發炎和形成柱狀黏膜包圍的潰瘍,而產生的一種細胞病變。診斷方式是經由胃鏡切片檢查,並通過病理組織檢查證實有特定腸化生(specialized intestinal metaplasia)或胃化生(gastric metaplasia),才能確診巴瑞氏食道病變。巴瑞氏食道是一種癌前病變,若沒有及時治療,之後很可能會演變成食道腺癌。


  巴瑞氏食道病變的發病與多個因素相關,危險因子有年紀、性別(男女比約2:1)、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越嚴重或時間越久)、食道疝脫、中廣型肥胖等。初期的病變通常不會表現出明顯的症狀,對健康影響較小,但必須警惕巴瑞氏食道是一種癌前病變,當合併低度分化不良(dysplasia)時,每年有9-14%的機會發展為食道腺癌;要是進展成高度分化不良,則有超過40%的機會變成癌症。因此,對於巴瑞氏食道病變,必須密切追蹤並接受治療,切勿掉以輕心。


  目前台灣健保規定,病理切片確診為巴瑞氏食道病變的患者可以給付一年期限的質子幫浦抑制劑(PPI)治療。長期服用 PPI除了可以緩解胃食道逆流症狀外,主要還是減少胃酸對黏膜的破壞。這些患者需要進行定期的胃鏡追蹤,一旦發現藥物治療後仍然存在低度分化不良的情況,除飲食生活型態調整及內視鏡繼續追蹤以外,就得考慮開始安排內視鏡治療。


  內視鏡治療的主要方式是「胃鏡執行熱射頻食道燒灼術」,全名是endoscopic esophage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此種治療方法於2001年經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許可應用於治療食道病變,台灣也在2009年衛生署核准上市使用。在內視鏡的操作下,醫師將特製的電極板置入患者的食道,之後再接通電流,逐步將食道病變區域完全燒除。電極板的種類分成環狀(HALO 360)及局部(HALO 90)兩款系統,醫師會依照病灶大小進行選擇,經由特殊的設計,可均勻地將食道表皮燒灼於固定深度(0.1cm)內,如此一來,不至於因燒灼過深而產生食道穿孔或術後狹窄的併發症。


  根據統計數據,通過胃鏡食道燒灼術治療後,巴瑞氏食道病變的患者中,成功消除腸化生組織的比率約為62%到77%,低度分化不良的患者成功率為91%,高度分化不良的患者則為81%到86%。可能的併發症包括術後胸痛和吞嚥困難,建議初期盡量食用流質或軟質食物。其他可能出現的主要併發症包括食道狹窄(佔不到14%)、食道出血(不到1%)和食道穿孔(不到1%),如果出現狹窄,可以使用食道氣球擴張術進行處理;如果出血,可能需要進行內視鏡止血術。


  令人鼓舞的是,「胃鏡執行熱射頻食道燒灼術」已於2020年6月1日正式納入台灣的健康保險全額給付項目。只要是巴瑞氏食道病變合併低度以上的分化不良,經專業醫師判斷適合治療,患者就能獲得全額給付相關的手術及耗材費用,這能替患者省下7至14萬元的醫療費用,造福巴瑞氏食道病變患者。


  而台東馬偕紀念醫院也於2022年引進此項技術與儀器,已有不少患者成功接受治療,其中以男性為主,年齡介於29歲到66歲之間,中位數為51歲。相較於其他慢性病患者,巴瑞氏食道病變患者的年齡較年輕,以壯年居多,可能與工作壓力、飲食習慣有關。醫師建議,若長期存在胃食道逆流症狀,且具有男性、肥胖、抽菸等危險因子,最好接受定期的胃鏡檢查,以便早期發現並進行早期治療。這對於患者的健康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