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肝膽科

B型肝炎

鄭群翰醫師 6105    
TAGS

B型肝炎簡介
  B型肝炎是台灣盛行率最高的慢性肝病,為一種DNA病毒感染(hepatitis B virus; HBV)。在全國十大死亡原因當中,慢性肝病、肝硬化、肝癌年年榜上有名,其中絕大多數因素就是B型肝炎感染,其次為C型肝炎及酒精性肝炎。在民國七十三年開始,台灣對所有新生兒注射B型肝炎疫苗,因此,B型肝炎帶原者已經大為降低,然而,目前在台灣還是約有三百多萬的B型肝炎帶原者。

  B型肝炎是經由血液或體液進入體內而感染。除了母子傳染外,其途徑還包括:輸血、血液透析、共用針頭、針灸、刺青、性行為等。若被感染B型肝炎,大部分病人是無症狀的,甚至有許多病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曾經感染過B肝。感染B型肝炎後,可能會有以下幾種狀況:不活動型帶原者、慢性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一旦演變成肝硬化,患者的生活品質將會遭受影響,可能會有黃疸、腹水、肝昏迷、全身水腫、腸胃道出血、免疫力降低、營養不良等症狀。

  B型肝炎同時也是造成肝癌的危險因子,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病人即使沒有肝硬化,也可能直接罹患肝癌。由於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大部分肝臟發炎都沒什麼症狀,多數患者容易忽略,導致發現時已經是肝硬化甚至發生肝癌。所以,B型肝炎病人必須定期規律做血液檢驗及腹部超音波檢查,若符合健保條件者即可給付抗病毒藥物治療


治療藥物
  B型肝炎病毒非常難纏,因為它是一種DNA病毒,感染變成慢性肝炎後,病毒會將自己的DNA藏匿在肝細胞的細胞核內。肝臟內會存在具複製能力的共價閉合環狀( cccDNA),在肝細胞內平時就啟動複製模板cccDNA,進而產生含有B肝DNA的病毒顆粒。即使病人免疫系統正常,仍無法完全清除病毒。

  目前治療B型肝炎主要是口服核苷(酸)類似物(NUC)。早期的藥物容易出現抗藥性以致於治療效果減弱,而目前的一線藥物都有很好的抑制病毒效果,而且抗藥性機率極低,藥物主要有貝樂克(Entecavir)、惠立妥(Tenofovir)、韋立得(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等。雖然B型肝炎口服藥副作用少,但還是要根據病人的狀況選擇藥物,醫師會評估患者的肝功能、腎功能、有無其他共病、目前慢性病用藥、有無懷孕、有無惡性腫瘤等,再建議最適合的藥物。

  值得注意的是,與C肝全口服新藥不同,B肝抗病毒用藥是無法達到病毒完全清除的效果,許多患者在停藥後會面臨B肝復發的風險。於是,多數慢性B肝患者仍然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接受NUC治療。


台東馬偕治療現況及未來展望
  以往B肝用藥健保給付條件較為嚴格,在2021年,健保放寬B肝抗病毒藥物的給付條件,讓更多患者有獲得治療的機會。根據台東馬偕醫院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的經驗,患者在服用藥物期間,只要每天遵循醫囑服藥,幾乎都可以將病毒量成功的壓制住,肝功能指數也都可以恢復正常。唯健保規範無法讓所有病人都給付終身用藥,如上文所述,B肝病毒是無法完全根除的,停藥後會面臨復發的風險。根據文獻統計,有將近50%病患停藥後一年內病毒就會復發,尤其是在免疫力低下、肝纖維化的病人。所以針對部分病人,醫師會建議自費繼續服用抗病毒藥,患者也可以主動與醫師諮詢討論。若不得已停藥,必須密切回診追蹤,以防病毒復發、造成肝炎發作,甚至有猛爆性肝炎的危險。病患切不可以為停藥就不須回診,這是極為危險的。

  雖然目前的醫學還無法根除患者體內的B肝病毒,但若能在病毒活動造成肝臟發炎時適時地使用B肝抗病毒用藥,抑制病毒複製與活性,對於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機會仍然很重要。

  總而言之,我們要對B型肝炎有正確的認知,和醫師諮詢與討論、規律的驗血及超音波追蹤。B型肝炎並不可怕,可以被良好的控制。但千萬不能以為沒症狀就不回診,或誤信坊間偏方,而錯過了治療時機。我們也期望未來健保,在專家建議下,逐步擴大給付範圍,讓更多患者有機會獲得抗病毒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