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肝膽科

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

陳煥霖醫師 832    
TAGS

  惡性腫瘤已蟬聯多年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其中大腸癌是惡性腫瘤死亡率的第三位,胃癌、食道癌則分別佔據了第八與第九順位。消化道癌症儼然已是影響國人健康最主要的癌症,要能有較好的預後,貴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近年來內視鏡診斷的進步包括了窄頻內視鏡(narrow band image, NBI)技術的普及,配合上放大內視鏡(magnifying endoscopy)與染色內視鏡(chrmonendoscopy),將過往不易發現的早期病灶可以提早偵測出來。近年來的研究顯示,早期消化道腫瘤若局限於黏膜下層時,就鮮少有淋巴結或遠端的轉移,也因此若可在早期將消化道惡性腫瘤細胞徹底切除乾淨,癌細胞將無法有再發之機會。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我們對消化道腫瘤的治療也愈來愈進步,在古早的年代如果消化系統有惡性腫瘤,手術治療意味著要開腸剖肚,在身上留下長長的一條手術疤痕。隨後腹腔鏡手術的發展,使外科手術得以大幅減少身體表面的傷口,加速患者復原的時間。近年來因內視鏡診斷與治療技術的進步,讓早期發現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得以用內視鏡手術(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移除,進而保留大部分身體正常構造,特別對年齡大,合併有嚴重心肺問題或其他嚴重之內科疾病患者,提供了另一種相當可靠的治療方法。淺白的說,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就是不會在身體表面留下傷口的內視鏡手術,可大幅減少病患術後的疼痛,保留大部分身體正常組織,大幅加速患者的復原。


       消化道(包含食道、胃、十二指腸、大腸)的癌前病變(包含黏膜異生,腺瘤),早期的消化道癌症(包含食道癌、胃癌、十二指腸癌、大腸癌),大腸扁平瘜肉、大腸側方擴散性腫瘤、食道黏膜下腫瘤、胃黏膜下腫瘤等,均是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的適應症。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早期的消化道癌症的病灶,若經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取下的組織,經病理化驗後發現若惡性腫瘤侵犯黏膜下層的深度過深或惡性腫瘤屬於分化不良 (poorly differentiated),或惡性腫瘤有侵犯黏膜下層的微細血管或淋巴管等情況,則日後淋巴轉移或遠端轉移的風險將增高,應追加傳統外科手術治療。


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切除的步驟,我們可以藉由下列的圖示1來說明:
1.   正常的消化道從內到外分成三層,如圖示分別是黏膜層(淺橘色)、黏膜下層(藍色)、肌肉層(紅色)。
2.   如果惡性的消化道腫瘤(深橘色)侵犯的不是很深(經醫師內視鏡評估腫瘤侵犯侷限在淺處藍色的黏膜下層),
      則患者適合接受內視鏡手術(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
3.   我們先將病灶用內視鏡電刀標示出範圍,然後將高分子量的溶液注射至黏膜下層(藍色)。
4.   隨後我們利用內視鏡電刀,將黏膜下層逐次的剝離,最後將病灶完整的移除。

圖示1:
   
  圖片來源: World J Gastrointet Endosc. 2012; 4(10): 438-447


下列圖示2為一例早期胃癌患者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的影像
   

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的術後照護
       根據過往文獻的統計,0.5-1%的患者有術中或延遲性的消化道穿孔,約1%~5% 的患者有延遲性的出血,這些有併發症的患者大部份可予以保守治療痊癒,少數嚴重的患者需施行外科手術。經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術後的患者,將予以禁食24小時以觀察是傷口是否有延遲性的出血,24小時後將可飲用流質食物,再逐步進展至軟質食物。一般來說,患者可在術後2至3天順利出院。